泉水—临澧县九里乡泉水村“共富和谐”之路探秘
476户人家,拥有产值过千万企业12家,存款上百万户130多个,小轿车189辆,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.5万元……每到傍晚,村活动场所热闹非凡,看书、打球、跳舞……欢声笑语洋溢在每个角落,这里就是临澧县九里乡泉水村。
泉水为什么这样甜?有人说是沾了村里一口千年古井——泉水井的“仙气”。初夏时节,记者走进泉水村,探秘该村“共富和谐”之路,分明感到有一股别样的“泉水”涓涓流淌,孜孜不倦地滋润着脚下的这片土地。
能人治村,村民入股,10年间带出个“老板村”
“泉水村里岩头多,有女不嫁红土坡”,这是60年代的泉水村.
“欠账八十万,村里人心散,支书没人干”,这是1994年支部书记邱兵波上任前的泉水村。
邱兵波,1994年前,20年村会计,2年乡经管站会计,鞭炮生产世家传人,拥有1家鞭炮生产作坊、1家传统造纸作坊,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存款15万元,是当时远近闻名的“大能人”。
然而,上任伊始,走错路碰到的都是讨账的人,开个支部会都不得不东躲西藏。找钱还账,成了邱兵波的头等大事。
到哪里去找钱呢?“把村部和集体企业卖了还债,反正别人都在卖”,有人劝邱兵波。“卖集体资产也是杯水车薪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!果真卖了,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,老百姓还不骂我们败家子?”邱兵波自有主张: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集体掌控资产,村支部才有发言权,才可以干大事!
在村支部的带领下,村民们又捡起了老祖宗的手艺,几乎家家开鞭炮作坊。靠着村里的两个小鞭炮厂和为村民的鞭炮作坊提供服务收费,精打细算,积积攒攒,经过几年的努力,逐渐还清了80万欠款。
无债一身轻,邱兵波可没那样走运。村里的鞭炮作坊小而多,多而不强,既缺安全保障,又相互压价抢市场,钱没赚几个,倒是事故频发、纠纷不断。村干部一年四季到处“救火”,疲于奔命,村部被人称为“半个派出所”。
家家点火、户户冒烟,零敲碎打看来行不通。邱兵波想,烟花鞭炮是村里的传统产业,有技术,有管理人才,有销售渠道,就是缺人带头闯市场,能不能把千家万户的小作坊组织起来做成大产业?经认真分析,最终确立了发展思路:以传统的烟花鞭炮产业为依托,发展产业群,配套产业链,带领村民共富奔小康。
说干就干,2001年注定是泉水村凤凰涅槃的一年,新生的痛苦和喜悦折磨着也惊醒了困顿已久的泉水人。
征收荒山150亩,异地扩建集体企业球星花炮厂!
邱兵波第一举措一石冲开水底天,村民议论纷纷:“过去村里办企业欠了一屁股债,好不容易把账还清,安安静静过日子算啦!”邱兵波力排众议,亲自上山,指挥拱土平场子、建厂房,在山上一呆就是半个月……
好不容易建起新厂房,惯于经营小作坊的村民都不肯迁到新厂,邱兵波不得不一个个做工作,把大股变成小股,动员党员带头,村民几个人合租一股,最终由12个村民入股租赁了球星花炮厂,抱团闯市场。一年下来,都赚了个盆满钵满,泉水人头一回尝到规模生产的甜头。
路走对了,成功就可以复制。短短10年,泉水村采取村民入股、合伙租赁、滚动发展的方式,先后筹资8000多万元,创办了4家烟花鞭炮厂和8家上下游企业,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,为村级经济转型
企业“制造”能人,能人再办企业。几个“滚”一打,村里的企业遍地开花。基本农田不动!750亩黑松林不动!荒山荒地用完,走出去发展!泉水人又到外村、外乡、外县,相继办起了8家投资过千万的烟花鞭炮厂。现在,走在泉水村,随便碰见一个人,不是大老板就是小老板,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“老板村”。
“如果我们把企业卖给私人,那发财的就只有几个人,老百姓最多赚点打工辛苦钱,根本不能致富。”邱兵波介绍说,泉水村的12家产值过千万的企业都是集体的,每个企业都有3到24个村民股东,每隔几年一轮包。泉水村12家企业现有68个股东,另有组装车间老板54个、配套产业小厂老板30多个。全村形成了“家家有致富项目、人人有创业门路、天天有经济收入、村集体有固定积累”的良性发展模式。2012年,全村总产值达2.5亿元,人均产值13.6万元,超过上海市人均GDP5.1万元。
支部服务,党员带富,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
走进泉水村村务服务大厅,一片繁忙,咨询信息、培训报名、办理暂住证的人络绎不绝。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,外来打工者居然有1500多人。
“现在村里大大小小的企业有100多家,实在忙不过来,我们提倡村干部不办企业,个人的精力有限,当了村干部就要把自己的才能都用在为群众服务上。”邱兵波说。
上任之前,邱兵波毅然关掉了自己的两个家庭作坊。儿子在深圳开了1家会计师事务所、1家触摸屏厂,资产上千万;女儿在外地经营烟花鞭炮厂,也是大老板,他们都想父亲去帮忙打理,邱兵波都推掉了。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,其他几个有企业的村干部都放弃了企业,专心做村里的工作。
“我们村干部早就实行了坐班制,一年365天,天天围着企业转。办企业一年收入几十万,当村干部就万把多块钱,有时也想不通,但看到邱书记带头,看到企业发展离不开我们,看到大家富了,心里就想通了,就有成就感。”当了30年村干部的陈昌银满脸自豪。
采访中,记者听到了许多感人故事。
11组、12组曾是泉水村最穷的两个组,原来每到春天都有人挑起箩筐到处借粮。2003年,村里为扶持两个组脱贫致富,把全村第三家现代化企业——泉水井烟花鞭炮厂建在两组之间。当时这两个组的村民连小作坊式的鞭炮生产都没干过,胆子小、怕亏本,不敢承包企业生产线,更不用说领办企业了。村支部为鼓励他们租赁经营,公开承诺:赚了钱算股东的,亏了钱不收租赁费,并派出支部副书记杨龙军担任法人代表。在他的带领下,24个村民股东拧成一股绳,经过两年的悉心经营,泉水井烟花鞭炮厂声名鹊起,产品远销湖北、江西、内蒙等地。看到厂子出了效益,其他村民纷纷要求承包生产线,杨龙军毫不犹豫,主动让出法人代表位置,让村民自己推选法人代表,租赁厂子,合股经营。
王和平,年轻时一度不省事,致富无门,无所事事。村支部找到他:“你这样也不是办法!村里差个彩印厂,投资也不大,你干不干?”“我没得本钱!”浪子回头金不换。村里二话没说,把村部闲置房租给他办厂,不收一分钱房租和管理费,还提供启动资金,特地派出一名经验丰富的村干部指导他办厂,不到两年功夫,他就“发”了。后来,王海军要求扩大规模,村里又帮他征荒地15亩,建成了一家现代化的彩印厂。
“我结婚的时候,家里穷得叮当响,连屋都没得住。孙圣和帮我指路子,筹资金,让我当上球星花炮厂的股东,还带我销售产品。我现在修了新房子,买了3台车子,银行里还存的有票子。不是村干部帮助,我连自行车都没骑的,这样的日子真是做梦都不敢想。”说起党员干部对自己的帮助,王道清滔滔不绝。
要想富,找支部,干部就是主心骨。如今,泉水村60%以上的企业和工厂都由党员领办或独立经营,全村奏响了一曲党员创富、带富、帮富,群众跟富、共富的欢快交响曲。
集体主导,富民反哺,1000多万“砸”出和谐幸福新生活
徜徉泉水村,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城镇化气息。“村街”干净整齐,“街灯”明亮耀眼。村民王明海高兴地说:“我们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。”在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,现代化家电、家具一应俱全。
“极目远眺千树绿,凝神近览百卉稠。东风宝马穿梭驶,大卡小巴急湍流。”“砼路岩渠连网,洋楼别墅流霞。”采访中,记者正好遇到该县老年诗词协会的老干部们在泉水村采风,面对如诗如画的小康美景,一个个诗兴大发。
近些年,随着村级经济发展和集体积累增加,村里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,修建了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,建起了可容纳800人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,硬化通组通户公路8.1公里、防渗渠4100米,修建公路桥梁11处,新建了集运动、健身、图书阅览于一体的老人活动中心和敬老院,配套了篮球场、门球场和休闲设施,配备了农村超市、农资供应点、医疗卫生室和乒乓球、羽毛球活动室,拉通了1.5公里主干道路灯,并带动周边4个村全部安上路灯,实行联网管理。每当夜幕降临,泉水村就像躺在山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——熠熠发光。
“现在,我在敬老院里,饭来张口、衣来伸手,每月还发零花钱,活了85岁,没想到自己无儿无女,到老了还有这个福气。”村里的五保户张大爷逢人便说村支部好。
企业发展,杜绝污染,泉水人说到做到。工厂上山,良田连片,生活区里令人流连。修花坛、建垃圾池,栽花、种树、植草皮,聘请保洁员、安排清运车,每周一清扫、每月一评比,泉水人硬是把小山村“描”成了一幅画——绿树掩映,鸟语花香,空气清新,令人神往。女党员黄奎香联合婆家6兄弟,投资30多万元,建起了占地3亩多的私人文化广场,里面有花园、篮球场,还有一面国旗迎风招展。农闲或傍晚时,周围群众和学生都到广场打球、跳舞,笑声不断。
富而不俗,富而思源。腰包鼓起来的老板们,没忘集体,没忘乡亲。到村里转一转,随处可见捐资修桥功臣谱、修路功德碑、修渠捐资榜等等,数目大到几十万,小到三五百。只要支部一挥手,公益事业需要,大小老板都会慷慨解囊。“没有村支部,我们不会富!捐几个钱支持村级建设,心甘情愿,没话说!”泉水花炮厂董事长柴志国道出了老板们的心声。
口袋有财富,脑袋有信仰。富裕起来的泉水人又有了新追求——
把孩子送到县里、市里、甚至省城最好的学校去,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。村里流行一句话: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,知识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。走过泉水村,看不到一个闲人,看不到一桌麻将,勤劳致富、诗礼传家,已在这里悄悄开花。
泉水人也“追星”。村里有条明星路,每根电杆上悬挂一幅明星牌:致富星、慈善星、文明星、好党员、好媳妇、好婆婆……“星光”灿烂。“明星路上亮一亮,一家老小都有光。”2012年团年饭桌上,邓老板当着一家人跟儿子媳妇提希望:“你俩再不要闹矛盾,至今我们家还没有一颗星,今年我们要争一争!”
最“牛”的要数泉水村的“娘们”:“邱书记,县里的广场舞跳得热火朝天,我们也要学,能不能要组织部跟我们派个会跳舞的村官,教教我们?”“这个……我试试。”邱兵波没想到,一汇报居然如愿以偿。现在,村里成立了舞蹈队,这些“娘们”舞跳得比城里人还好,她们对来检查指导工作的组织部长李宏秋说:“李部长,今年我们准备编几个节目,冲刺临澧春晚,让我们农民也露露脸!”
10多年来,泉水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。昔日一个穷、散、乱的落后村,今天变成了“金凤凰”,成为了全省文明社区。
鱼儿离不开水,瓜儿离不开秧,泉水村的发展离不开党员和村支部,他们就是一股涓涓流淌的“泉水”,滋润着这片土地,让这个昔日的穷山村长出了财富,长出了幸福,长出了“和谐共富”的新生活。
采访结束,华灯初上,村活动场所上,那些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女人,和着《越来越好》的节拍,轻盈得像小鸟一样,翩翩起舞。“共富和谐”的“发展观”催生了幸福美丽的泉水村,我们由衷地希望,泉水村的共富小康路越走越宽广,古井的泉水越来越甘甜!
(中共临澧县委组织部 朱圣德 供稿)